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姊妹

書名: The Help
中文翻譯本:姐妹
作者: Kathryn Stockett

中文翻譯本出版社:商周出版社

這真的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也許是因為把作者自己的經驗寫進故事裡,就特別的感動人。從書中的後記,作者分享了一小段童年往事,談到照顧自己長大的黑人保姆,而當回憶起這段特殊的感情時,就成了寫書的動機。「姐妹」說的是四個女人間的故事,Hilly是密西西比州傑克森市的上流社會社交女王,她的好友Skeeter在大學畢業後,努力尋找能成為獨立作家的機會,偶然在編輯史丹小姐的建議下,開始尋找值得寫作的主題,此時因為一方面想念過去不告而別的黑人保姆Constantine,二方面正好發生Hilly所堅持的黑人女傭專用廁所事件,心裡萌生訪問黑人女傭的念頭,然而在當時黑白階層有別的社會裡,要進行這樣的訪問並不容易,但在這個想法獲得史丹小姐的鼓勵後,Skeeter就想從好友Elizabeth的黑人女傭Aibileen探詢進行訪談計畫的機會。雖然一開始Aibileen怕惹上麻煩而極其謹慎提防,但當打開心中的黑盒子後,就開始對Skeeter侃侃而談自己的女傭經歷,甚至拉攏才被Hilly解雇的黑人女傭Minny(也是Abilieen的好友)參加這個訪談計畫,然而這個計畫一度曾陷入膠著,不過在Hilly新雇的黑人女傭Yule May為了替孩子付學費,向Hilly夫婦借錢不成反被揶揄,爾後偷了Hilly戒指而入獄後,許多黑人女傭開始願意加入這個訪談計畫來一吐心聲。Skeeter為了完成這個計畫,雖然付出了被趕出社交圈和失去男友Stuart的代價,但是當訪問稿順利完成後,不僅贏得黑人女傭的友誼,並且也如願走向獨立作家的路,另外Abilieen雖然在Hilly的威嚇下失去在Elizabeth家幫傭的工作,但在Skeeter的推薦下,展開了報紙家事專欄的寫作生涯,似乎又有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



經過這樣的訪談過程,Skeeter發現其實就女人而言,黑白之間並沒有那麼多的不同,也沒有想像中的不同,也許是因為不論黑白,女人都是有家庭、孩子要照顧,對週遭的親朋好友也是有愛的,也都需要被尊重,被傷害或詆毀的時候,是一樣有受傷的感覺的。這本書除了因為情節緊湊、引人入勝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對於黑人女傭的描寫,像是替白人家庭帶小孩的那種矛盾情緒,雖然服侍白人小孩是工作之一,但她們對於這些孩子仍然充滿愛,不過又擔心以後等他們長大後,就變成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歧視黑人,而為了負擔家計,她們花很多時間打理白人家庭、照顧白人小孩,但是她們自己的家又該怎麼辦? 另外有關於黑人女傭面對白人女主人的緊張情緒,也非常有趣,在這些雇主面前,她們不論有多麼不高興,都必須竭力掩飾,否則不僅有可能失去眼前工作,如果雇主不高興,也許不像黑男人一樣會被打死或槍殺,但可能以後都再也找不到工作,或是連自己的丈夫或是孩子也都找不到工作,而使全家陷入經濟絕境,書中那段Aibileen被Hilly當面問到有自己專用廁所是什麼感覺時,Aibileen極力忍住自己快要崩潰的怒氣,只是機械性地說這樣很好,沒想到Hilly還盯著她等著期待中的一句話時,Aibileen還得逼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地吐出「謝謝Mrs. Hilly」。

故事寫作的背景是選在60年代的密西西比傑克森,我不禁好奇,為什麼要選擇此時此地? 稍作google查詢後,猜想也許是因為密西西比曾是黑奴比例最高的一州吧?! 從Wikipedia的資料看來,密西西比是個棉花經濟體,而且曾經極為富庶(全國第五富有的州),並且黑人人口也曾經一度超過全州人口的50%,而首府傑克森市則是這個棉花經濟體的指揮中心;60年代對非裔美國人來說則是極為重要的關鍵年代,60年代是金恩博士發表「我有個夢想」的年代,是黑人開始被解除種族隔離、可以投票、和白人一起上大學的年代,對於其他美國人而言,不僅是有汽車、太空梭的科技年代,也是年輕人反傳統的年代,他們聽貓王、Bob Dylan、披頭四的音樂,開始認同女權、西部嬉皮、同性戀、婚前性行為、瞌藥、反戰。這樣的歷史背景也讓我聯想到不久前才再讀過的「亂世佳人」,「亂世佳人」的歷史大背景是南北戰爭,南方建立在黑奴和棉花的驕傲,在亞特蘭大被攻破的那天就破碎了,南方鄉紳所習慣的上流社會也瓦解了,黑白階層都在世局動盪中揣揣不安,新的社會運作原則與價值觀也使黑白階級無所適從。

有趣的是,書中的角色Minny也極不認同「亂世佳人」裡的黑嬤嬤角色,在「亂世佳人」裡,雖然Scarlett O’Hara小姐認為黑嬤嬤胖胖的手臂曾經帶給她許多的安慰和溫暖,然而多數的黑人角色是被描寫成對白主人忠心,卻懶散又沒有受過教育、無法正確思考,面對北佬戰勝後的解放則是無所適從的,給他們自由反而造成社會不安,對白人婦女的安全有所威脅,因此「姐妹」就嘗試用新的角度來描繪兩個黑人女主角,Aibileen雖然因為喪子以及工作環境而長期壓抑,但她為人謹慎、擅於寫作、有勇氣、能有所堅持,Minny則是刀子口、豆腐心,那股嗆辣勁來上一段的時候,真的讀起來非常有趣,此外,她對孩子充滿愛,對朋友有義氣,雖然性子來的時候會對白人女主人回嘴,但必要時還是能忍吞聲的。另外兩個白人角色也是很有趣,Hilly則代表了當時南方的主流價值,女人就是得約會、結婚生子,上大學指是為了找理想對象(Stuart還吐槽密大女生的專長是Husband Hunting),愛好時尚,靠搞上流社會小圈圈來發揮影響力,無法容忍黑人但又得靠黑女傭服侍,而且還辦義賣為非洲飢童募款,真是既偽善又諷刺;Skeeter我想是個60年代獨立女性的prototype,不為嫁人而放棄大學學業,直來直往,為自己的價值觀而活,和「亂世佳人」裡的被逼著獨立的Scarlett O’Hara比較,也是很有趣,在Scarlett的年代,有丈夫、有家世但卻獨立工作的女人是被認為很丟臉的,即便Scarlett這麼做的部分原因是喪夫而因此博得稍許同情,但我常常想,如果Scarlett是活在21世紀,她的那種拼勁很可能會讓她成為Fortune Global 500的女總裁吧?!

既然書寫的很精采,那原作故事改編的電影也看看囉! 看完覺得電影中兩個黑人女傭的角色都演得很好,還蠻到位的,電影情節基本上覺得改編的不錯,雖然因為情節有所改編,但不影響書中重要情節發展與觀點,不過作者在書裡所強調的黑白女性有限差異並沒有在電影中被突顯出來,而且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The Help”這個書名是Minny想出來的,而不是像電影起頭Skeeter寫在草稿紙上所暗示是Skeeter起名的;另外電影故事裡有幾個地方感覺有些媚俗,特別是Minny在Hilly之後的幫傭家庭男主人,在片尾居然會幫她撿掉在地上的東西,而女主人Celia居然還煮一桌菜招待Minny,我記得書裡Celia是從來就沒學會煮飯的吧?另外Hilly到Skeeter家為訪問稿出書而興師問罪時,Skeeter的媽媽並沒有趕Hilly走,而且事後也沒有表達了解書其實是Skeeter寫的,所以也沒有所謂讚許Skeeter此舉是種表達勇氣的行為,而她說不想死其實應該是知道Skeeter被求婚的事情,不是因為Skeeter成功出書而又在紐約找到工作,是否強調黑白和解還有女性獨立是比較能夠被觀眾接受的電影故事路線?

所以我想「姐妹」就用女主人與女傭之間的關係來呈現黑白之間的張力,用女人的角度敘事,而不是從黑白之間的暴力事件或衝突著手,這樣的確是個有趣的敘事觀點,同時也嘗試改變「亂世佳人」中對於黑女傭的描寫,但作者自己也坦承,接受支票一方的黑女傭,她們實際的想法仍是給支票的白人所無法徹底了解的;另外在那個白人女性想要獨立工作都有所困難的60年代,故事結尾Aibileen雖然也找到自己的新方向,好像也有點理想化,覺得在當時的現實環境中成為黑人女性獨立作家是應該是有點困難的,儘管如此,我想「姐妹」想要改變寫作視角的嘗試仍是成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