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2012秋季林鴻信教授神學講座心得筆記(一):認識上帝與認識人—加爾文的心路歷程

今年秋天在教會開了一個由林鴻信教授主講的講座,真的是很感謝主,能從這連續10堂的講座中認識許多神學巨人,包括如雷貫耳的路德、加爾文、潘霍華等,並且有機會認識其他在歷史上重要的神學家。加爾文是第一堂課的主角,從聽講以及閱讀他的傳記與作品選輯後,深深地感受到這位神學家是如何敬虔地服事主,另外也學習到在今日許多習以為常的教會傳統,在加爾文的時代只是少數人的特權,一般平信徒是無法享受到的,但就是因為有這些站在真理上挺身而出、勇於挑戰的神學家,才有今日教會的面貌。



在帕爾克的著作「加爾文傳」以及校園出版社選編加爾文的著作而成的「更寬廣的生命」兩書中提到,加爾文(John Calvin)於1509年7月10日出生於法國北部的Noyon市,在家中五個兄弟間排名第四,當時加爾文的爸爸是擔任主教教區的法律公證秘書。加爾文從小就是個聰明而順從的孩子,在爸爸的安排下,14歲即前往巴黎大學研習,其後轉至Montaigu學院研讀神學,原來爸爸是希望他未來能在天主教神職系統下能謀求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後來又覺得擔任律師是更有前景,因此17歲那年又將他轉往奧爾良大學攻讀法律,在此期間加爾文亦曾前往University of Bourges向當時著名的法律學者Alciati學習,後續在1531年大學畢業。但是加爾文並未因此踏上成為專業律師的道路,反倒是因為在當時天主教反教改的壓力下,成為教會改革的倡議者。加爾文在他的著作「詩篇註釋」的序文中說道:「尚年幼時,父親便決定讓我研讀神學,後來因為考慮到法律專業較能致富,使他匆匆改變計劃,我便放下哲學轉而研習法律。我努力而忠心的學習,順從父親的心意,但神藉其隱蔽的眷顧與引導,最終卻給我了一個不同的方向。」

在加爾文成長的年代,天主教教會大肆販賣贖罪券,而路德已經吹響了宗教改革的號角,許多現代基督徒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當時都是違背天主教傳統而被視為異端的,包括像是平信徒領聖餐、平信徒唱詩歌,甚至是讀希臘文,在「加爾文傳」中是這麼說的:「有人說我們發現一種新的語言叫生絲(grege, 諷刺希臘文),我們必須盡一切所能去阻止它,因為它會產生異端,特別要注意希臘文新約聖經,那是一本充滿刺與針的書。」另外,加爾文在回覆樞機主教Sadoleto為驅逐加爾文而寫給日內瓦議會的信函當中也指出當時的神職人員是怠惰、愚昧,而人民又極其無知,因此到處都充斥著惡毒的錯誤、虛假與迷信,因此在當時的天主教教會中,不僅是充滿著聖徒敬拜,並且是教導以行為而非信心來接近神,加爾文甚至說道:「再沒有人單單信靠祂的義,以祢話語為基礎所成就的救恩盼望,亦差不多都消失了。事實上,它還幾乎變成了一種神諭—他們說:若有任何人相信祢的美善與祢兒子的公義,並相信確實得就恩與不失落的盼望,那就是一種十分愚昧而自大的想法。」

然而加爾文是如何踏上這教改的道路的? 加爾文又是如何信主的? 由於文獻資料不足,所以並沒有一個清楚的答案。在「加爾文傳」中提到,加爾文在University of Bourges所遇到的希臘文老師Wolmar是積極參與改革運動的一員,因此對加爾文多少產生一些影響,另外,在1530年前後,加爾文因為研讀詩篇的經驗,也可能造成相當的轉變,「加爾文傳」一書提到:「加爾文就像詩篇作者所形容,被人從地的深處、可怕的深坑、骯髒的泥巴裡拉拔出來。從嬰孩時期起就伴隨著他的信仰和崇拜方式,現在看起來是迷信,不是上帝所賞賜的,是出於人意發明的。加爾文已經嚐到敬虔的滋味,那是一種被認識上帝的祝福所吸引,而對上帝充滿崇敬的愛。」藉著研讀詩篇,加爾文開始有一股要更多認識上帝並且愛上帝的火熱渴望。

在講座中林教授提到,由於在友人的一次演講中,文詞之間帶有太多改教字眼,加爾文被認為與該份演講稿有關,因此引發當局對改革派的逼迫,加爾文於是自1533年被迫逃離巴黎,後來一路輾轉在1535年逃離至Basel,並於當時完成「基督教要義」的第一版。在後來1557年所寫的「詩篇註釋」的序文中,加爾文自己說道:「看阿! 當我隱居於Basel(只有少數人知道),在法國卻有許多忠心與聖潔之士被活活燒死。…我目睹法庭這些矇騙眾人的手段,其目的不僅是想要在這些聖潔的殉道者死後,以各種誣告的罪名與誹謗,來掩蓋使他們流如此多無辜人之血的恥辱,也以為這樣就可以在不引起任何人的同情下,繼續用最暴虐的方法殘殺可憐的聖徒—按當時的情況來看,除非竭盡所能地反對他們,我的沉默將無法逃脫懦弱與奸詐的罪名。這些考慮導致我出版基督教要義。…本書的出版,就是要總結基督教信仰的基本道理,使人知道,被那些窮兇極惡、背信棄義的奉承者如是卑鄙、刻毒重傷的人,他們所持的信仰究竟為何。」

所以看來「基督教要義」的成書以及後來日內瓦教會的改革是在法國國內對於教改人士的逼迫勢力,以及神對加爾文的心靈感召下所形成的。「基督教要義」的初版的內容中,加爾文企圖以簡單和基本的方式說明基督教信仰,並以教理問答的方式呈現教導,內容則是以十誡、使徒信經和主禱文為要點。在當時天主教傳統下,許多基督徒並不明白神是如何反應他們的悔改,他們遵從天主教的教導行懺悔禮,買贖罪券,但是心裡卻得不到平安,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足夠以避免神的憤怒,於是加爾文希望藉由這樣的寫作,幫助那些已經受洗,對信仰認真,想要成為好基督徒,卻因失敗而困惑者,由其是為那些信仰沒有帶給他們良心平安而苦惱的人所寫的。其後至1539年,「基督教要義」由原有的6章擴大為17章,1559年則完成最後的版本。

「我們一切真實與可靠的智慧,幾乎都包括了兩部份:對神的認識與對自我的認識。」這是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一書的開頭,林教授在講座中解釋,加爾文認為認識神與認識人是息息相關的,由於人是被造物,神是造物主,並以祂自己的形象來創造人,因此人只能處於被創造的狀態去認識神,在神學思考上也應當以神為優先,而且人所認識的神雖有其限制,但卻不能挾制神的本身,如此在了解身為人的限制後,才能真正認識神,加爾文說:「我們無法渴想神,除非我們開始厭惡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不單會喚醒我們追尋神,更如雙手般拉著我們去尋求祂」。在認識神的全知全能、了解神完全的光亮與公義後,再重新審視自己,便會發現空洞的自我為義與人性中的罪惡,所以加爾文接著說:「除非人首先向上朝見神的面,默想神之後再往下細察自己,否則沒有人可以獲得清晰的自我了解。」因此真正認識人的人才能認識神,而且只有真正認識神的人才能真正認識人。

加爾文認為,認識神不單指意識到神的存在,也還包括人能對神的榮耀有合宜並獨特的認識與把握;為了幫助人對祂有更深的認識,神先在聖經中賜下各種關於宇宙創造的普遍教訓,直接顯明自己為創造主,接著在基督的面容上,神則顯明自己為救贖主。從加爾文對於認識神相關的論述,可看出因著真正的認識神,人對神的反應將表現於信心與敬虔上。林教授提到,這種對神的信心是建立在知識上,而不是建立在無知上,這些知識是對神以及神的話有所理解與接受,因此我們能從神的話中得知神對我們的旨意如何。另外林教授也引用加爾文的羅馬書註釋文來解釋信心:「信心的位置在於心,而不在於腦,心通常指一種真誠而真摯的情感,信則是一種堅定而有果效的信賴,並非單單觀念而已。」林教授接著解釋說,因為基督教的教義不在於言語,乃在於生命,所以基督教並不像其他學門,只在乎理解力和記性,基督教的教義必須佔據人的靈魂,在內心深處的情感裡紮根,這教義必須感動我們的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使自己的心意更新而變化,故此「相信」本身更多的在於心(heart)而不在於腦(brain),信心是種性情(dispostion)而不是悟性(understanding)。

論到敬虔,加爾文把敬虔形容為一種連結於神慈愛的敬畏,這種對祂慈愛的了解,則是因著人是神的恩惠而生發,明白祂如父的眷顧養育是所有好處的源頭,值得單單尋求祂,人才會獻給祂甘心情願的事奉;除非得著在主裡完全滿足的喜樂,我們不會真正誠懇地將自己交與祂。同時,加爾文認為敬虔的心思不會按一己的喜悅來想像任何神明,只會默觀那獨一而真實的神。敬虔的心不會隨便按自己的偏好來設想神的本性,而是按著神自身的顯現來理解祂;此外,敬虔的心思總是極度勤懇與謹慎,避免迷失,不至於因太過輕率或太過衝動,違背了神的旨意。這才是真正的認識神,知道神掌管萬物、信靠祂為引導與保護的主,並將自己完全交託給祂。

在教會的歷史上,當有人說起加爾文在日內瓦為進行改革所做出的一切,不免會給他冠上「日內瓦暴君」的稱號,雖然對當時發生的事實細節還有待了解,但是從當時天主教傳統勢力以及對於教改人士的阻擋,加爾文又是個性格急躁易怒的人,不免在推行教改理想時,造成許多衝擊,不過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加爾文這些人對於教改理想的執著與堅持,聖經上賦予平信徒得以直接與神建立關係的權利又不知道何時才會真正來臨呢?! 加爾文自己在給好友的信中,對於重回日內瓦服事,他自己也很坦誠的說:「對於我即將進行的計劃,我目前的感想是若我可以自主選擇,我並不會接納你們的意見。但是當我既起我不再屬乎自己,就獻上我的心,作為向神的獻祭。」加爾文明知道反對教改的勢力仍然在日內瓦盤據,但他還是願意服從呼召而回到日內瓦。在加爾文推行過的各項改革之中,讓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平信徒唱詩歌一事,「加爾文傳」中提到第一本押韻的詩篇詩歌集是1539年時在Strasbourg出版問世,這本詩歌集是為了給法語教會在崇拜中使用的,當時有一位信徒說:「每一個人,不論男女,都開口唱詩歌,這是非常可愛的景像,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本詩本…一開始五六天,我注視著這些難民組成的團體,我哭了,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喜樂,聽到他們都從內心深處唱出詩歌,唱出他們對上帝的感謝,上帝帶領他們到一個上帝的名可以被榮耀的地方,當他們用母語唱出對上帝的感謝與讚美,實在沒有人能夠想像,那是何等的喜樂。」讀文至此,真的是有很多的感動。

另外,加爾文在講台前的殷勤,也讓我十分敬佩。「加爾文傳」說道,加爾文是在1549年起開始在日內瓦教會講道,他講道時是將當日講解的經文由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或希臘文新約直接念一遍後再講解細節,同時加爾文也不會特別準備講稿或筆記,其中一個理由是時間不允許,但這並不意味他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來講道,反而是因為他平日隨時都在準備,加爾文不僅是對聖經內容嫻熟,同時又閱讀廣泛,並做過許多聖經註釋,因此講道時自然可娓娓道來,加爾文自己說:「如果我進入講壇之前,沒有強迫自己去翻閱一本書,而輕率地自認為,當我講道時,上帝會給我足夠的信息來傳講,沒有花時間去閱讀或思考我應當要傳講的,也沒有仔細考慮我要如何應用聖經來教導會重的話,那麼,我就是一個傲慢又自負的人。」另外從觀看他講道的歷程,也可看出他對於經句的解釋多麼地用心:

主日講道主題
1549-1554 使徒行傳
1554-1558 保羅書信
1559-1564 四福音書

週間講道主題
1549-1550 耶利米書及耶利米哀歌
1550-1552 小先知書
1552-1554 以西結書
1554-1555 約伯記
1555-1556 申命記
1556-1559 以賽亞書
1559-1561 創世紀
1561 士師記
1561-1563 撒母耳記上下
1563-1564 列王紀上

可見加爾文從重回日內瓦開始一直到1564/2/6最後一次講道為止,不論是主日或是週間的聖經講習,都是恆有耐心地用數年的時間講解一份舊約或是新約的書卷,我想加爾文的敬虔不止表達在書信文句之間,他堅守的教改路線與講台前的忠心服事都表明他在神的面前是如何地敬虔。加爾文最後是在1564/5去世,享年55歲。

讀完加爾文的故事,真的是感謝神讓我又多了一個學習的榜樣。特別是在對神敬虔的態度上,加爾文的言行讓我有更新更大的視野,他認為純淨與真實的信仰是聯結於對神確切的敬畏,能引發心悅誠服的崇敬,由此而實踐出律法所規範的崇拜,他特別說:「我們應該更殷勤地認知此一事實,所有人對神均有一種普遍而模糊的尊敬,但少有人是真正地敬拜祂;每當有虛浮的禮儀,便難有真正誠懇的心靈。」所以不論是在個人靈修的時刻、禱告的時刻、和弟兄姊妹聚會的時刻、以及主日崇拜得時刻,真的是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如何來面對神的。另外也因為加爾文推行教改的故事,對於今日得以在教會唱讚美詩以及擘餅分杯的參與向主獻上感恩,若不是有這些教改前輩的種樹,我這個後人哪有樹蔭可乘涼呢? 更別說今日的基督徒是有多大的自由能來研讀聖經了,回到14、15世紀,這只是少數人的權利,然而身處21世紀的我們,不僅具備閱讀的能力,又有多種版本的聖經可以讀,並且可以自由的讀,讓我不僅是要為桌上的那本聖經感恩,更要為神讓願意接近祂、認識祂的人得以了解祂的話來感恩,能認識神是多麼大的恩典呢!



[參考書目]

1. 基督教要義,加爾文著,北京三聯出版社

2. 加爾文神學,林鴻信著,台北校園出版社

3. 加爾文傳,帕爾克著,台北禮記出版社

4. 更寬廣的生命—加爾文著作文選,加爾文著,陳佐人選譯,台北校園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