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讀大故宮,逛北平故宮,惜台北故宮

書名:大故宮
作者:閻崇年
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















趁著近期出差的機會,終於可以好好地概觀北京這久仰的都城,雖然隨意逛逛的時間不多,但總算是見識到這百年古都恢弘的氣魄,並拜訪了聲名遠播的北平故宮,逛完以後也順手把這兩本近期出版的大故宮帶回家,實地拜訪過北平故宮後再讀大故宮裡面的歷史故事時,除了對於這些歷史建築有些具體印象已外,多少增添了那麼點宮闕雖在、人事已非的感受。
 
















現存的北京故宮,不僅見證中國明清以來的歷史變遷,也是中國古建築的代表作,這座宮殿在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占地約達720,000平方公尺,書裡面引用「呂氏春秋‧慎勢」的「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的「中」字來說明北京故宮的設計哲學,也就是說最主要的三殿三宮都坐落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其餘的殿宇屋舍都是以對稱的方式分列在中軸線前後左右,在太和殿的皇帝寶座則落在中軸線的中心,表達出皇權至高的地位與理念。
















如果配合著書裡所繪的附圖來看,永樂十八年完成的北京故宮大抵是有宮城、皇城、大城三重,南有三凸,北有三靠。宮城即為皇帝理政與居住的所在,也就是目前北京故宮的範圍,皇城則是將圍繞在皇城週遭的朝廷各個辦事機構納入範圍,是上圖自大清門至地安門的範圍,外面還有一層外城,本來預定要修120里,但因財力不足,只修了南面28里,就是上圖最前面永定門的位置。三個「凸」是宮城面向南邊開展出來的三個層次,表現出皇城的寬廣,由北而南分別是午門望向天安門、天安門望向正陽門、以及正陽門望向永定門;三個「靠」則是為了顯出宮殿的高度與氣勢,由北而南分別是內城北城牆(不在圖中)、鐘鼓樓和景山。













介紹完了北京故宮的來由與設計理念之後,書裡接下來是大體是依循自天安門到後宮的次序,說明主要宮殿的作用和一些相關的歷史故事。皇帝自然是所有歷史故事的主角,在書裡不僅有眾多的皇帝故事可讀,還有介紹科舉考試、皇帝大婚、皇家大宴等多項皇家相關制度與傳統,其中有段乾隆帝的小故事讓我印象頗為深刻,據聞由於清朝初期幾位皇帝喜愛書法,當時應考的文人都還得特別打聽皇帝喜愛的字體,在答卷時投其所好,而字寫得好的應考人,獲得青睞的機會也就高了,在乾隆帝當朝時,有位名為劉風誥的考生,在考試的時候因為寫得太久,超過答題時間,本來差點被趕出場,但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禮部尚書常青在惜才之下發給他蠟燭讓他寫完再出考場,爾後在殿試時,卻因為長得其貌不揚,起初並不得乾隆帝喜歡,皇帝就當場出了對子考他,這對子是這樣的: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乾隆帝出題)
   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為探花郎。(劉風誥回答)
其中「探花郎」一詞有雙關之妙,除了接續前面的四時名花已外,也暗喻殿試勝出的結果,真是有趣,結果劉風誥當然是過關啦,後來還官拜兵部侍郎,並參與纂修「清高宗實錄」,直至道光年間才過世。












乾清宮是皇帝的居所,目前宮內寶座上的「正大光明」是出於清朝順治帝之手,不過很有趣的是,根據書上的說法,這四個字的來源並非來自十三經或先秦典籍,其中「正大」與「光明」是分別來自「周易」中不同的卦詞所組合而成。這個詞既是出於一位結合滿洲文化與蒙古文化家庭背景的皇帝之手,除了顯示出順治帝學習儒家經典的素養外,多少也表現出一種漢、滿、蒙文化結合的效果,只是這匾額出名的原因不是因為順治帝,而是其後雍正帝首先採用秘密立儲制後的相關歷史故事。作者認為雍正帝採用此制雖是為了避免太子驕傲、朝臣結黨和骨肉相殘的結果,但卻破壞了清初貴族公推制下選出較有能力接班人的安排,而且一個人閉門造車的結果也未必對國有利,後續的同治、光緒、宣統逐漸與世界大勢脫節,也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這次去到北京故宮時,屬於皇后正宮的坤寧宮是沒有開放參觀的,宮門緊閉,也只能從窗戶內瞧瞧一探究竟,不過裡面看起來就是整理中的樣子。坤寧宮除了作為皇后的正宮以外,也是皇帝和皇后大婚的喜房。說到皇后,書裡面說作為皇后,追求的是「三喜」:乘轎自大清門至太和門等中門而入的大婚之喜、坐在交泰殿受妃嬪賀喜生日的千秋之喜、以及生子繼位的皇太后之喜,只可惜,紫禁城中從未有一位皇后在其一生中同時享受過這三種喜氣,位居坤寧宮的皇后雖是當時天下女性至高至富之位,但她們多是面對不安不寧的人生,後宮中的爭鬥之盛,自紫禁城開宮門以來都是沒間斷過的,前一陣子收視率頗高的「後宮甄嬛傳」裡面的后妃相鬥的故事與真實歷史對照,可一點都沒誇張,不過也因為該節目太受觀眾歡迎,書裡面作者也對其中一些劇情細節做了些澄清,例如劇中節目甄嬛與十七爺的愛情,就當時的禮制與規條而言,作者認為是絕不可能發生的,又甄嬛到尼姑庵的橋段,作者也提到說在明清史后妃傳的記載上並無此例,應該是把唐朝武則天的故事移花接木後到該劇的結果。

對於明清皇后挑選的過程,書裡也另闢章節,以明熹宗的懿安皇后的故事來說個仔細。在明朝,皇后是在全國淑女中海選又精選後的結果,而這位來自民間的懿安皇后,原名張嫣,本來是個棄嬰,後來被窮困的張家自路旁抱回收養,長大以後不僅美麗聰慧,在家還是個孝順聽話、吃苦耐勞、友愛弟妹的好孩子。後來15歲時經過重重關卡,被選入前三名成為皇后候選人,史書上是怎麼說這三位皇后候選人的呢? 書裡面說她們是:「面如觀音、色若朝霞映雪,又如芙蓉出水,髮如春雲,眼如秋波,口若朱櫻,鼻若懸膽,皓齒細潔,丰頤廣顙,倩輔宜人,頸白而長,肩圓而正,背厚而平,行步如青雲之出遠由,吐音如流水之滴幽泉,不痣不瘍,無黑子創陷諸病。」原來這就是當時的審美標準呀!後來宮內經過一番討論,就決定冊立張嫣為后,雖然張嫣秉性純良,多才多藝,又甚獲皇帝的喜愛,但卻屢屢遭受他人陷害,甚至被設計流產喪子,後來明熹宗早逝,明朝不久後又遭清兵破關,懿安皇后只得自縊而死,38歲就結束了短暫的人生。

這段懿安皇后的故事,倒讓我想起聖經舊約裡對於波斯皇后以斯帖的記敘經文,以斯帖是屬於城破家亡、流離波斯的希伯來人之後,父母雙亡,是由家族親戚扶養長大;以斯帖雖是出身貧窮低微,但同樣具有驚世美貌,當時在波斯王亞哈隨魯廢后之後,以斯帖被召選入宮,也是經過重重測試後成為王后。只是當時希伯來人受到欺壓,在寵臣哈曼的淫威下面臨被滅族的命運,一句「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的勸言,以斯帖為救族人,在禁食禱告後冒險晉見王,不僅獲得王的赦免,更運用智慧將哈曼送上處刑的木架,扭轉了希伯來人繼續受迫害的厄運。以斯帖的大半人生固然亦在如惡海般的宮廷度過,但她認識神、信靠神,在神的保守下躲過冒險見王可能喪命的危險,也順利拯救自己的族人脫離逼迫的陰影,有神所在的生命,結果應是截然不同的吧!












除了豐富的歷史人物故事以外,故宮遺留的歷史文物也是書裡經常提起的,像是目前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原來是清朝瑾妃所居住的永和宮中所擺的器物,而瑾妃的姊妹就是被慈禧太后逼得跳井的珍妃;還有台北故宮珍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珣的「伯遠帖」並稱三希,被乾隆帝收藏在他的小書房「三希堂」裡。另外在慈安、慈禧太后居住過的長春宮,迴廊裡還繪有18幅紅樓夢的壁畫,書裡說據傳是珍妃和瑾妃這對姊妹花給光緒帝出的主意,並獲得慈禧太后的採納,後由地安門的一家彩畫舖技藝高超的畫師所完成,只可惜實際走訪北平故宮之時,並沒有到東西六宮仔細逛逛,下回有機會重訪,一定要好好欣賞。

參觀過北平故宮後,回到台北故宮看些展覽時,不免想到這些曾經在戰時漂流甚久的古物,能在這裡好好地欣賞它們,是何等的福氣呀,望著玻璃櫃內最喜歡的北宋汝窯青瓷蓮花碗,看那有著「雨過天青」美譽的藍色,輕輕柔柔的色澤裡不知道藏了多少故事;2樓「造型與美感」展出的那些畫作,每個卷軸展開的不僅是各朝各代的藝術創意,脆弱的紙捲能強撐至今,是值得每個參觀者用感恩的心來細細品味與觀看的。每年台北故宮推出的特展和各式展覽是這樣的多,在北平故宮之旅後,就更加珍惜每次到台北故宮看展覽的機會了。















在北平故宮的主要建物以外,並非所有宮閣均開放參觀,在協和門外的內閣大堂即為一例,內閣大堂是明朝輔佐皇帝的內閣大學士們辦公的地方,而明朝宰相是從大學士中選召而出,書裡面提到了一段明朝宰相楊廷和和其子楊慎的故事,楊慎不僅是明朝三大才子,並且就是三國演義開頭引述的「臨江仙」的作者,這首「臨江仙」是這麼說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翻完兩冊「大故宮」的書頁,彷彿明清兩朝的歷史就這麼嘩啦啦的過去了,皇帝后妃的故事就成了歷史的明鏡,供後人追想與反思;北京故宮已是人去樓空,徒留靜靜地矗立的一石一木,向來訪的遊人見證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今日的人事物,到明天都翻了頁變成歷史,故宮的政權更替,再次說明人只是歷史上的過客,不是歷史的主人,聖經上也是說這個世代將會過去,惟有坐在寶座上的神才是歷史之主,祂的話永遠立定,祂才是唯一不變的永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