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2012秋季林鴻信教授神學講座心得筆記(六):同時是罪人與義人—路德的心路歷程

就如同司提反和使徒保羅面對憤怒的猶太宗教領袖時為見證真理所展現的勇氣,1521年路德在沃木斯國會中接受皇帝直接的質詢,他不疾不徐地說:「然由於陛下要有一個簡明的答覆,我要毫不退縮,也毫不憤怒的回答,除非用聖經和明白的道理證明我有罪—我不接受教皇和議會的權威,因為他們彼此矛盾—我的良心是被神的道束縛的,我不能而且不願撤銷任何東西,因為違背良心是不對的,也是不安全的。這是我的立場,我不得不如此,願神助我,阿們。」路德並不是要顯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悲壯,而是堅持見證真理的剛強,林教授引用詩篇46:1-3說:「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



神的呼召常常是出人意表,路德的信仰之路就如同走向大馬士革的保羅一般。身為礦工之子的路德,年輕時絕想不到他有一天會踏上改教的道路,還會翻譯德文聖經。在路德21歲的某一天,正走在回學校的路上,突如其來的一聲雷轟把路德嚇得直向天主教聖徒求救發願,於是就這麼進了奧古斯丁修會當了修士。年輕的他就每日按表操課,經常守夜、禱告、讀書,但仍然惴惴不安,不論做多少都覺得不夠補贖自己的罪行以減少神的忿怒,就好像在過去的成長經驗裡,不知要如何避免來自父母親的嚴苛責打一樣,又路德的心思極其敏感,因此他覺得自己需要一天多次懺悔,在羅倫培登的路德傳記中,聽告解的修士還這麼安慰路德:「孩子,神並沒有生氣,只是你與神過意不去,難道你不曉得,神吩咐你要存有盼望嗎?」

後來在奧古斯丁修會院長的說服下,路德勉為其難地展開攻讀神學博士、講道與教授聖經的生涯,院長甚至推介他自己的聖經學教席給路德,因此路德便開始認真地研究聖經,而神的話就開始影響他的生命,使他從一個青澀的年輕學者轉變成一位為真理爭戰的勇士,不僅挑戰腐敗的天主教教會,並展開了宗教改革之路。詩篇是路德首次講解的書卷,其後還有羅馬書、加拉太書與希伯來書,根據羅倫培登的路德傳記內容,路德個人認為最重要的經卷是約翰福音,其次是保羅書信、彼得前書、其他三卷福音書、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與啟示錄。另外,為了幫助德國平民也能了解聖經,路德亦以畢生心血翻譯德文聖經,他甚至認為在自己翻譯的舊約經卷中,摩西所說的話簡直就像個德國人,以致讀者不會想到他其實是個猶太人。自1522年新約聖經翻譯完成,一直到1534年路德才將整本聖經翻譯定稿出版。既然深深得益於研讀聖經,路德認為聖經是信仰的根基並是最高的權威,他說:「基督徒的真正朝聖不是到羅馬或是Compostela,而是到先知書、詩篇和福音書面前。」

我想用路加福音4:18這句話來形容路德信仰上的改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就在路德研究羅馬書的同時,他與神的關係被改變了,他那顆滿是罪咎的心被釋放了,說這是屬於路德的Eureka!時刻應該也不為過。影響路德最關鍵的經文是羅馬書1:16-17—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在林教授所寫的「覺醒中的自由」一書中,1545年路德逝世前,他在「拉丁文著作全集」的序言中提到一段重要的心路歷程回顧:「在那一年,我已經回頭重新講解詩篇,在大學講解羅馬書、加拉太書與希伯來書之後,我對自己的解經技巧更有信心,陷入非比尋常的熱情,想要了解羅馬書。直到那時,阻礙我的並非是不熱心,而是羅馬書一章十七節—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我討厭上帝的義,根據所有當時老師的習慣用法,我被教導以哲學方式了解形式與主動的義,神是義,而且懲罰一切不義的罪人。雖然我是一個無可指責的修道士,出於極度困擾的良心,我感覺在神面前我是個罪人。我無法相信,神會因我所做的補贖而有所緩和。我不是愛,而是恨神的義懲罰罪人,我秘密地,如果不是褻瀆地,大大抱怨不停,我對神生氣說道,有如悲慘的罪人—甚至不足以描述,因原罪而永遠地失落了,被十誡帶來的各種災禍毀滅了,即使神沒有因著福音而在罪人的痛苦上加增痛苦,仍然通過福音以祂的義與憤怒威脅著我們! 我因著狂熱的困擾的良心大大生氣,儘管如此,不斷地追問保羅,熱切地想要明白究竟保羅要什麼。最後,因著神晝夜不停的慈悲憐憫,我注意到經文的字句—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而且義人必因信得生,我開始明白,神的義就是義人得生的原因,是神的禮物,這就是說,神的義通過福音而被顯明出來,這義是被動的賦予,慈悲的神通過信而稱我們為義,正如經文義人必因信得生。我開始感受到重生,並且從打開的大門進入了樂園,整本聖經向我呈現完全不一樣的面貌,在記憶中我走過了聖經,我找到不一樣的表達方式,神的工作,就是神為我們所做的,神的能力,就是神使我們得以強壯,神的智慧,就是神使我們聰明,又如神的力量,神的拯救,神的榮耀。」林教授在書中指出,路德信仰上改變的關鍵,在於原先認為神的義只是定罪與懲罰,與人敵對,轉為明白神的義是神給罪人的禮物,神是向人施恩的神。

講課之中,林教授提到在中世紀對於聖和俗的觀點是分開對立的,兩者絕不可能並存,因此產生出一種「因信成義」的觀念,也就是說罪人必須在神恩典的幫助下努力修功德,逐漸地改變成為義人,同時後來對於路德提出基督徒身兼「罪人」與「義人」的身分無法接受。經過仔細研讀並領會羅馬書的內容後,「因信稱義」便成為路德在神學上所提出的重要論點,「覺醒中的自由」一書提及,路德認為「信」是人完全地倚靠神的恩典,在屬靈的事上,人全然是在被動的角色,他解釋說:「信仰抓住我們,把我們放在我們身外,使我們不得倚靠自己的力量、良心、認知、人格與工作,它使我們倚靠那在我們之外的,神的應許。」就如同羅馬書4:4-5所說的:「做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 神,他的信就算為義。」

那麼路德又是怎麼解釋「稱義」呢? 林教授在上課講義中提到,「稱義」是神無條件的禮物,人的信不過是領受這個禮物的管道,甚至連「信」本身也釋出於神的恩典;反過來說,「罪」已經使人與神完全隔離,有罪的人完全不可能朝見神,因此人靠著自己無法尋見神。既是如此,「恩典」是指神因其慈悲憐憫與罪人恢復關係,神親自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人根本無法靠著自己的力量找到神,是神主動稱罪人為義人,而人在律法之下被定罪,在恩典之下被稱義表明了人從律法中得到「自由」。所以林教授認為用”Justification”代表「稱義」並不完全,應該要用被動式來表達比較完整,也就是”Being justified through faith by God”

就在路德開課講授聖經的同時,羅馬天主教為了籌措資金,贖罪券便應運而生,當時教廷還有特別為此派員至歐洲各地銷售贖罪券,並因此還出現過這樣的「廣告詞」—你能釋放去世的親友,因為錢幣叮噹一落銀庫,靈魂立即出煉獄。這種詞句以現代的眼光看起來有點好笑,但是對於懼怕魔鬼又普遍缺乏教育的中世紀普羅大眾而言就非如此了,當贖罪券來到路德的家鄉,1517年路德是以在威登堡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抗議贖罪券的論述來反應,沒想到這九十五條迅速地傳到德國各地,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對於路德而言,早年當修士時曾經到過羅馬朝聖一次,對於羅馬除了迂腐的教廷以外並無其他印象,因此只有大失所望四個字能形容朝聖後的心情,爾後因為精讀聖經而在心中反覆思量忖度神的話時,對真理又有更多的認識,也許路德認為自己曾經是不明就理的,既然在神的恩典下,真理與救恩之路自聖經中向他敞開,那麼就在羅馬教廷變本加厲扭曲教義的當下,難道就是繼續靜靜地作個學者,枉顧其他一般民眾就這麼繼續地被錯誤的教導所矇蔽、被腐化的教會所剝削嗎?

所以路德就這麼站出來了。雖然路德改革的主張在當時天主教傳統社會下面對極大的反對壓力,他仍然堅持改革教會腐敗的傳統,並且接受公開辯論的挑戰,在「覺醒中的自由」一書中說到,1520年路德藉「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呼籲德意志貴族對抗腐化的教會及其領袖教皇,並且提到三項主要的改革主張:(1)平民皆祭司—平信徒與神甫、貴族與主教在屬靈與屬世上除了職業的差別以外並無不同,所有的人都可以親自來到神的面前,不需要通過教會權威的媒介;(2)惟獨聖經—聖經本身是最高權威,而非教宗,因此教宗獨占聖經解釋權的制度是不合理的;(3)兩個國度—屬靈的權力只有在屬靈的事上有影響力,在屬世的事上仍然要被俗世的政權管理,因此若是教皇、主教犯罪,並無特權,還是必須接受俗世權力的法律處分。另外,路德亦藉著積極撰寫書信,討論包括教會中的聖禮、婚姻、財務等等議題,並提出相關見解與應該改革的方向,又在印刷術的推波助瀾下,改教之路就被路德和其支持者一步一步的走出來,既是舉著改革的大旗,衝突自然是不能避免,但路德總是呼籲支持者不要使用暴力,他說:「敵基督正如但以理所說的,不是用人的手砸碎的,暴力只會使它更強大,要傳道、禱告,但不要打鬥。」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嚴肅,羅倫培登的路德傳記書中提到一件趣事,在改革運動初年還出現了一幅畫,把路德畫成德意志的大力士,教皇則是掛在他的鼻子上,備受嘲弄。

林教授在課堂中提到,先知和偏執狂是一線之隔,在羅馬天主教以及封建政治勢力均反對路德的情勢下,路德有時不免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是否正確。不過在真理之中,路德對自己所信(belief)的是有信心(confidence)的,在課堂講義中自「基督徒的自由」中所引述的文句,就能了解其中的原因:「許多人以為基督徒的信,乃是一件容易的事;還有不少的人,把信列為諸德之一。他們其所以如此行,是因為他們沒有信的經驗,也從來沒有嘗到信的大能。因為除非一個人在某一個時候,處於試煉的壓迫之下,嘗過信所給予的勇氣,他就無法將信好好描寫出來,也無法對凡論信所正確描寫的加以領會。」路德認為人是藉由生死體驗與詛咒辱罵成為神學家,而不是藉由知識豐富、讀書廣泛或思想深刻成為神學家,因為他必定會將所信的說出來,並且會因這樣的言論而受苦,但也能在受苦之中得到安慰。

在羅倫培登的路德傳記書裡所附的插圖中,路德看起來比較像爸爸,粗獷的神情中仍帶有一點學者的氣質,也許是受到原生家庭背景的影響,林教授在上課時提到,路德粗野尖銳的特質在辯論上雖有果效,但論及農民以及猶太人時,他的言詞常常會傷害別人;而路德面對真理與教義的論戰雖然常是慷慨激昂,但他的言詞之中,也頗見路德特色的智慧與幽默。就拿上課講義裡面路德怎麼形容婚姻來做例子好了,他是這麼說的:「神阿! 這些婚姻的事是何等的困擾! 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撮合一對,然後又需要更多的痛苦,才能讓他們不分開,…亞當與夏娃在他們約九百年的婚姻生活當中,必定時常互相責備,夏娃指責說你吃了蘋果,亞當一定會回嘴說為什麼你把蘋果給我呢?」路德甚至開玩笑地說:「我一生都忍耐。我要忍耐教皇、傳異端者、我家人和凱蒂(路德的老婆)。」

林教授也指出,路德極力鼓吹工作、吃喝、合群、愉快地生活,因為從過去的修士生活中,他深知離群索居式的靈修生活功效有限,所以他理想中的基督徒形象是健康而粗壯的,而非病態而瘦弱的,是光明而進取的,而非陰暗而退縮的。在家庭生活方面,感覺路德應該是幸福的,凱蒂自動自發地包辦了家中的大小事,路德雖然覺得從單身走向婚姻有很多的不適應,包括從充滿汗臭的衣衫到整潔的床單都是,但是從心裡他是很感激凱蒂的,同時他也很愛他的孩子,在羅倫培登的描述裡面,有一年他為孩子寫的聖誕歌真的讓我覺得很感動:


小耶穌,我們讚美你
下凡經歷人世路途
由童女誕生為人
眾天使也都歌頌你

本為永恆天父之子
如今躺臥乾草床上
自有永有神竟顯現
在我們血肉與淚中


地球哪能容得下你
今抱在馬利亞懷中
這微不足道的嬰孩
竟是全宇宙的主宰

除了寫詩歌給自己的子女,在羅倫培登的傳記內容中,路德毫不諱言地說出自己對於音樂的喜愛,他認為音樂是神極美好而又極可愛的一種賜與,常常喚醒並感動他傳道的喜樂。另外1524年路德出版了一本讚美詩集,其中有23首的歌詞和部分曲調是他的作品,在上述的傳記裡有引用一首讚美詩的內容,我覺得還頗能呈現路德的一生對於「因信稱義」的信仰堅持,以及為真理而戰時,他自己從單單倚靠神時所得到的安慰與力量:

讚美詩—從深處

在最可怕的困苦中
上帝,我向你呼求
切願你垂聽我祈求
父,求你與我親近
你若究察我的罪惡
以及所犯的過錯
誰能站立你面前
在你有赦免的恩典
永遠饒恕人過犯
我們憑著最好行為
不能站在你面前
人所誇讚亦不能近
人見你無不戰懼
惟你恩典能拯救

所以我來倚靠上帝
否定我自己一切
我必須單單相信他
單單依賴祂恩典
祂以起誓向我保證
祂所言是我安慰
我要持守到永遠

[參考書目]

1. 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林鴻信著,校園出版社

2. 羅馬書講義,馬丁路德著,中華信義神學院出版社
3. 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記,羅倫培登著,香港道聲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