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太魯閣長老帖喇尤道在一篇訪問稿中,說了一段太魯閣族人的故事。長老說原居於奇萊山西側台地上(大約是目前南投仁愛鄉合作村的位置)的祖先,在山頂上逆著陽光,瞇著眼,向東望去,看見了美麗的太平洋,還有日光下吹著微風的谷地。經過一段時間的遷移,約莫到了滿清政府時期,在現今的立霧溪旁,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的聚落,家族數有多達188個之譜,這些聚落以族語稱名為Tao-bo-gao,而到台灣東部進行開發的清兵便稱他們為太魯閣族(如註1)。
清朝滿州人與漢族移民、日本人以及後來國民黨遷台政府,逐漸以聯外道路的建設,打開高山民族的神秘世界,又帶來統治權的力量和外來的文化,企圖控制和改變太魯閣族人,然而這過程總是充滿拉扯與衝突的,即便是在以溫馨甜蜜為號召的迪士尼卡通片裡,原住民公主Pocahontas的歌聲中也聽得出族裡族外硝煙四起的痕跡。1934年1月,合歡越嶺道完工。這條日據時代從南投霧社到花蓮秀林富世村,長達105公里的理蕃道路,橫越現在的合歡山、畢祿山、羊頭山與奇萊東稜之間的群嶺,跨過頂天立地的太魯閣峽谷,當時以約7個月的工期,將山裡的獵徑與太魯閣戰爭時期修築的軍用道路連結而成。約莫20年後,耗時近4年完工的中部橫貫公路取代了多數合歡越嶺道,並於1960年5月開放通車,雖然兩者工程規模與質量並不相當,原住民先祖開拓道路的血淚艱辛仍是可以想像的。
遊覽車已經取代了原民先祖追逐獵物的腳步,帶著各國觀光客還有山友們在中橫公路上狂奔;獵人們的呼嘯再也聽不見,公路上不絕於耳的是往來車輛轟轟的喇叭聲。高懸於峽谷之間的合歡越嶺道也已人事今非,目前僅存的古道只有「錐麓—巴達崗段」以及「綠水合流段」兩個小段落,「錐麓—巴達崗段」也就是現在的錐麓古道,長度約10.3公里,僅為原來合歡越嶺道的1/10,兩端入口分別在中橫慈母橋與燕子口附近,約90%的路徑都是繞著三角錐山轉的林道,只有中間約500公尺展望最佳的路段是連續走在錐麓大斷崖上。
我們從海拔390公尺的慈母橋起登(標示10.3公里處),前段約3公里的林道主要是由荖西溪河道旁一路之字型上坡,上升約200公尺左右的高度後,接到原來的合歡越嶺道,並開始一路緩坡向上到錐麓駐在所(約標示5.6公里處),此時古道的高度已超過海拔700公尺(如註2) 。持續緩上經過斷崖駐在所(約標示3.1公里處),就走到九曲洞之上的錐麓大斷崖路段,古道的最高點海拔780公尺就落在此處,和下面的中橫公路相比,這裡約有500公尺的落差(相當於101大樓的高度),而古道自標示2.5公里處開始下降,通過標示1.2公里處的巴達岡部落遺址,終點在燕子口(海拔274公里)。古道全段走來並不困難,只是慈母橋旁的上升路段相對比較破碎,還有部份高繞,不若巴達岡以上的路段多以階梯方式連接,這裡走起來會感覺累一點,我們大約花7個小時走完全程(含中間休息、午餐與拍照的時間),節奏還算是和緩。
從九曲洞或燕子口,向上仰觀是觀光客欣賞太魯閣兩側峽谷近幾直立的雄壯峭壁的齊一角度,不過站在錐麓大斷崖上的視野完全是不一樣的,高低起伏的山嶺各個有著像是三角錐般的立面,又彼此前後交錯,形成峽谷間蜿蜒多曲的走線,景觀極其壯觀而遼闊,腳邊的斷崖直下溪谷,還真的有些嚇人。挨著山壁前行之際,我也不時用手指摸一摸那帶著斑斕色彩但又粗礪的岩面,沒想到居然有這麼一時半刻能和太魯閣峽谷有如此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這一整片四百萬年前從海裡抬升而起的大理石山塊,雖有切割傾蝕痕跡,但在地殼間的擠壓下,近期的新聞報導說(如註3)太魯閣峽谷抬升速率是每年15.2公厘,遠高於喜瑪拉雅山西北側的每年2-5公厘和阿爾卑斯山隆河與萊茵河谷的每年1.4~1.6公厘,看來這片峽谷還正當年輕之時。

"Can you sing with all the voices of the mountain? Can you paint with all the colors of the wind?”卡通裡的Pocahontas問著英國上尉John Smith。太魯閣峽谷,也曾經有它的歌聲,也曾經有它的原彩,人類的生命太短暫,只能從有限、破碎又模糊的記憶裡去回顧與猜想。帖喇尤道在同一次訪談中說到,他曾經聽過族裡的長老說起峽谷裡的往事,感動之餘寫了下來,後來成為被稱為「神秘谷之聲」的歌詞,這歌詞是這麼說的:
「在那遙遠美麗的山谷裡,那是我的故鄉,
從那山間陣陣飄送過來美妙的歌聲,
穿過森林和那山谷,也迴響在山徑,
谷中聲音,縈繞耳邊使我懷念神秘谷。
在那遙遠靜靜的山谷裡,那是我的故鄉,
記得童年我們常遨遊在山澗溪谷中,
山光依稀景如昨那,舊夢隨風飄走,
青山悠悠,水聲長流美好神秘谷風光。」
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晚春時節,峽谷的景緻正好。攀附山嶺的植物們正換上一身新綠,森林裡的嫩蕨早已伸展開來,岩壁縫裡的萬年松還在企盼豐潤的雨水,眼看初夏時分的花季也應當如期到來。走過錐麓吊橋,我們開心的結束了行程,但太魯閣族人還在追求他們的虹橋理想,像帖喇尤道這樣的部落長老已經開始帶領年輕的一代考察過去的歷史,從古老的語言與記載追尋根源,追查消失的山徑和前人的足跡,期盼用部落延續下去的生命繼續守護土地,繼續寫著太魯閣之歌。
記得童年我們常遨遊在山澗溪谷中,
山光依稀景如昨那,舊夢隨風飄走,
青山悠悠,水聲長流美好神秘谷風光。」
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晚春時節,峽谷的景緻正好。攀附山嶺的植物們正換上一身新綠,森林裡的嫩蕨早已伸展開來,岩壁縫裡的萬年松還在企盼豐潤的雨水,眼看初夏時分的花季也應當如期到來。走過錐麓吊橋,我們開心的結束了行程,但太魯閣族人還在追求他們的虹橋理想,像帖喇尤道這樣的部落長老已經開始帶領年輕的一代考察過去的歷史,從古老的語言與記載追尋根源,追查消失的山徑和前人的足跡,期盼用部落延續下去的生命繼續守護土地,繼續寫著太魯閣之歌。
註1:參考資料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台灣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委託研究報告建置計畫-合歡越嶺古道與聚落研究報告書,作者:陳永龍、鄭安睎,出版年月為2011 年12 月
註2:參考資料為「錐麓斷崖步道勘察行」作者:王素娥,該文刊登於74.7.29~8.2 民生報
註3:參考資料為http://www.ksnews.com.tw/newsdetail_ex.php?n_id=0000564362&level2_id=1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