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點,從南湖山屋的窗外望去,外頭一片漆黑,前日午後的一片迷霧仍在圈谷內低低的徘徊,不知道今天是晴是雨? 黎明前的黑暗裡,我們列成一隊,戴著頭燈,循著南湖圈谷旁的碎石坡緩緩攀上北峰。除了眼前無盡的石塊和細瘦的拉繩,甚麼都看不見;除了自己和隊友前進的聲響,耳旁颳過的只有越來越大的風聲。狂風是這樣肆無忌憚的呼號,毫無方向,不斷著從四面八方拉扯著,我們只能巍顫顫地前進,直到指向五岩峰的標記出現在我們眼前。
Je passe。凌晨時分在五岩峰的脊稜上爬行,用雙手緊緊抓住嵌在岩壁上的釘柱與繩索,極其謹慎地徐徐通過,走過這裡總是需要一些沉著與勇氣。雲霧突然隨著風散去,前頭山峰上的圓柏與杜鵑開始逐漸變得清晰,遠方已升起的日頭與七彩霞光從一片灰雲間隙中傾洩而出,琉璃似的光線真是極其美麗,只可惜在我可以拿起相機拍照時,這誘惑的晨光已逐漸消逝在雲際。記得出門前氣象局鄭主任在他的facebook上說這週已正式進入梅雨季,多變的春天尾巴是更加的陰晴不定。「才應行到千峰里,隻校來遲半日間。最惜杜鵑花爛漫,春風吹盡不同攀。」(參見註1)愛花、懂花、惜花又說自己是「別花人」的大詩人白居易,春雨泥濘仍攔阻不了他上山去欣賞曄曄、煌煌的燦爛杜鵑花(參見註2);我則是感謝主,讓我在這難以預料的梅雨天裡抓住最後欣賞南湖杜鵑的機會,即使是在繁花落盡的前一刻,南湖杜鵑在短暫豔陽天下的笑顏,都是如此唯美而感人心弦。
同樣源自喜馬拉雅山東移路線的杜鵑基因(參見註3),卻因台灣高山地型與複雜氣候的多樣變化,南湖杜鵑自玉山杜鵑的家族獨立演化而出(參見註4)。兩者同樣都是台灣原生又是特有種的杜鵑花,都能生存於養份極其貧瘠又缺水的碎裂石灰岩坡,並在高山的惡劣天候環境裡年年開出淺色而純潔花朵,美麗、堅毅而強壯。不過,即使兩種杜鵑花的外型極其貌似,但仍然有所不同,最明顯的差異在於葉片,南湖杜鵑的葉背生有褐色的短毛,而正面葉片在花謝了之後會由綠色轉變為鐵鏽般的淺褐色,然而玉山杜鵑的葉片都是綠色的;此外,南湖杜鵑的顏色是以白色為主,玉山杜鵑則有白色、白色帶粉色或是粉紅色的,兩者花朵內普遍有斑點,不過南湖杜鵑的斑點多是紫紅色的,玉山杜鵑則有其它的顏色。在花冠的形狀上,南湖杜鵑的開口看起來沒有像玉山杜鵑那樣略為開展外翹,更接近鐘型。(參見註5)
註1: 原詩文請參照白居易詩作"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韻寄之"
註2: 出處請參照白居易詩作"山石榴花十二韵"
註3: 參考資料為"杜鵑季話杜鵑--台大園藝系教授張育森"
註4: 參考資料為"台灣產特有種玉山杜鵑之保育遺傳學及親緣地理研究計畫--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
註5: 參考出處http://kplant.biodiv.tw/
註6: 參考出處如下
http://plant.climb.com.tw/modules/mediawiki/index.php/%E5%8F%B0%E7%81%A3%E5%8E%9F%E7%94%9F%E6%9D%9C%E9%B5%91%E8%8A%B1%E5%B1%AC%E7%89%A9%E7%A8%AE%E7%B0%A1%E4%BB%8B
註7: 參考出處如下
http://www.osa.nchu.edu.tw/group/group19/Connections/clubmembers03/3.htm
註8: 原詩文請參照白居易詩作"大林寺桃花"
感謝詳細解說。此行,您應滿載而歸,並從觀察花卉與植物中獲得快樂。
回覆刪除謝謝老師留言。是阿! 在高山上觀察樹阿花阿的是真的很開心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