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2012秋季林鴻信教授神學講座心得筆記(八):先天下之憂而憂—趙紫宸的心路歷程

1940年代,就在潘霍華按著信心重返納粹控制下的德國之時,中國的土地上也有一位神學家正在為神的道而奮鬥,他是趙紫宸(1888-1979)。林教授在課堂中提到,趙紫宸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神學思想家之一,他不僅是當時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也曾代表中國參與三次世界宣教會議,並且在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一次普世基督教協會大會當選為六位主席之一。趙紫宸不僅是位學識豐富、著作甚多、對於學術研究積極用心的學者,對於推行中國本色化基督教亦是不遺餘力,林教授認為他在當時所發表有關於中國教會發展的看法亦極具前瞻性。


在邢福增的「趙紫宸的宗教經驗」和林愛儀的「趙紫宸於新中國成立前的本色教會理論與實踐」兩篇文章中可對於趙紫宸的家庭背景與早年成長過程略窺一二。趙紫宸生於浙江德清,他的祖父母原為名門之後,但遭逢太平天國之亂而家道中落,因此趙紫宸是在一個商人的小康之家長大。15歲的時候在朋友的介紹下,決定放棄科舉考試之途,到有基督教背景的蘇州萃英書院接受西方教育,畢業後到東吳大學就讀,當時受到知名宣教領袖John Mott在東吳大學演說而帶來的感動,雖然對於基督教教理還仍待啟蒙,趙紫宸決定成為基督徒。受洗後曾經短暫地面對家人的反對,但不久之後,趙紫宸的父母與妻子都歸入主的名下。

1914-1917年趙紫宸曾到美國留學,返國後不久就發生了要打倒孔家店、倡議學習西方以發展現代化中國的五四運動(1919年),以及1922-1927期間起源於反對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在清華大學舉辦國際會議,後來卻演變成反對來自西方帝國主義的基督教的「非基督教運動」,面對這一連串的危機事件,中國的基督教教會認為應該要開始發展「自養、自傳、自治」的教會體系,趙紫宸的解釋是:「在經濟方面,完全由中國人挹注;在管理方面,完全由中國人操持;在組織方面,完全要適應中國人底稟賦;在神學方面,任中國思想自由的膏腴潤澤。」

對於當時中國教會的本色化發展,林教授解釋說,趙紫宸認為宣教士是時代的產品,受到環境的支配與背景的限制,只能把他所覺悟而了解的傳布於人,因此創造中國的基督教會是必要的,然而「研究西方」是通往「本色化教會」最重要的第一步。藉由精細地研究西方基督教發展的歷史,以期避免重蹈西方教會的覆轍,此外,對於中國文化的的遺傳也要有所了解,因為他認為信仰必須對於所要扎根的文化土壤有最好的認識,傳福音不僅是信仰的傳承,更是長久的文化價值傳承,所以對他而言,創造中國的基督教會的方法應是「先消化,後著作,使心血意識裡的中西文化發而為中國基督教生活所表顯的形式。」

除了推動中國教會的在地發展,趙紫宸也全心地投入神學教育工作,林教授說他是極力避免教會學校受到世俗化價值觀的影響,由於當時的教會學校面對財務資源不足,使得神學教育竟無法在教會學校中受到重視,因此無法吸引與培育適當的教、學人才,以致使教會的發展受限。趙紫宸不免喟嘆中國有教會,但沒有神學,到1948年時「中國教會還未向普世教會貢獻任何神學思想家和著作家」,同時他感到中國的基督徒常是道聽塗說,無人有資格「張神學旗幟」,教會也是「忙於救人,忽於思想」,所以他認為設法栽培教會領袖是最要緊的。

不過,「趙紫宸於新中國成立前的本色教會理論與實踐」一文指出,趙紫宸對於基督教教義亦非全盤接受,對於童女生子、死亡復活以及天堂地獄等觀念,他都認為是違反科學概念,並且針對「使徒信經」這些他認為有爭議的地方另擬新的信經,以表達他的神學立場。林教授則是指出,趙紫宸始終難以接受耶穌基督代贖的恩典,只能接受耶穌基督在前頭引領我們走一條路的理論,也就是說,耶穌基督只提供救法,但不代替人走得救之路,人必須自己走上得救之路,所以林教授認為,這個理論的關鍵問題便是在究竟耶穌基督是「效法的對象」或是「信靠的對象」,而持有這樣觀點的趙紫宸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克苦己身的聖人多過於蒙恩的罪人。

此外,在讀「趙紫宸的神學思想」這本研究專題書時,也感受到在趙紫宸一生之中,雖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思想主張,但都是以融合基督教教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為主軸和目的,也許一方面這是他的人生與宗教經驗,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推動基督教在中國生根的過程中,如何讓中國人接受基督教教義的緣故吧,趙紫宸曾經說:「中國人不難理解知識有不同的層次;這包括上帝在耶穌裏並藉著他而主動作出啟示,以及人的心靈要透過恩典才能回應上帝的啟示。他們的難處在於上帝在基督的啟示是唯一而獨佔的,而且上帝藉著他們的聖賢豪傑所說的話和上帝在耶穌裏成為肉身的道,兩者之間存在者不可超越的鴻溝。」不過該書對於趙紫宸這方面的努力,給予這樣的評論:「和中國文化傳統做廣泛的融會貫通,在外有社會與政治情況的壓力,內則在精神上備受儒家的思想方式左右下,他也有意識地尋求這樣的一種融合。然而在融合的過程中,由於中國因素過於強大,他亦不免為中國的思想所禁錮。他的耶穌因此變為孔子的俘虜。耶穌那種徹底的倫理學轉化為一種人生的秩序,要用儒家的倫理精神予以支撐。」

趙紫宸生於長於近代中國最動盪的時期,儘管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他自己感嘆說:「我不曾是一個真正的神學家。…我未能負起應該屬於我的擔子」,1979年趙紫宸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儘管他對於整合出適於中國的基督教神學的企圖有些未竟全功,他所作所想到底是金銀寶石,還是草木禾秸,這只有主知道了,而且要如何判斷是屬於主的權力,但他對於基督教在中國發展的心志與貢獻仍是不可磨滅的。「趙紫宸的神學思想」一書中提到,1941年趙紫宸曾因為日本憲兵懷疑他的西方背景導致他反日的嫌疑而被囚禁在北京達6個多月,後來則是因為證據不足而被釋放。趙紫宸在獄中並不像他的同事平平無奇地在打發日子,他有一個自訂功課的計畫,以便對神學問題作深入細緻的反思,在出獄後所寫的「繫獄記」中,趙紫宸自己說:「我默默地想耶穌基督的死,如何做成了拯拔人間的救法。在我思想裡湧起了聖經上的話:從前我服膺人格論的哲學,以為耶穌的死表示了上帝的愛,告訴我們罪惡的醜惡,竟把耶穌釘死了。一切贖罪的論證,無非是神學家的曲解。在監獄裡,我再也不敢自傲,要想想聖經怎麼說。」另外「趙紫宸的神學思想」說趙紫宸在這段牢獄生活中,他幾乎每一日都作一首詩,他一共作了170多首,吟好了就修改,修了又修,然後背誦幾遍。出獄之後,他把獄中所做的詩,一一從記憶中移到詩冊上,從此亦可看見趙紫宸的記憶力是在什麼樣的水準。

「趙紫宸的宗教經驗」一文則是說道,趙紫宸在獄中曾立志在出獄後要作三件事:一是休養身心,恢復本元;二是著作書籍;三是「當然要幫教會,使教會自立自養自傳自理,成為中國本色的,不靠外人的教會。」獲釋之後,即便當時北京的教會活動受日本人監控,他仍然成立了「華北中華基督教團」,要求所有教會加入教團,在這數年間即使面對失業、貧窮及種種痛苦,但仍絲毫不與日方合作,也從未從日本人中獲得一分一毫。他只專心讀書、講道及寫作。在此期間,趙紫宸不僅為人講授「使徒時代的教會」及「聖保羅的生平與著作」,並且完成了《基督教進解》及《聖保羅傳》的書稿。在那個烽火連天、各種政治勢力企圖割據中國的年代,趙紫宸仍然畢盡心力投入研究與著述,著實是令人感動。

最後分享一下在「趙紫宸的神學思想」讀到的一首趙紫宸的詩作,詩裡面對於耶穌主僕情誼關係的描寫,真是令人羨慕與動容:

伯大尼

主疲倦了,
是的,主疲倦了。
馬大急急地接他進來,
馬利亞把簾幔捲了,
主靜靜地坐下,
馬利亞做在他腳前。
悠悠地半屋殘陽,
到那時又近了一天。

小雀子歸巢去了,
幾點星掛在中天。
主仍靜靜地坐著,
馬利亞坐在他腳前。
困苦的馬大出來說,
「主呀,妹妹丟了我,
讓我去獨自忙碌。」
馬大有許多工作。
「馬大啊,馬大,」主說,
主有含淚的聲音。
馬大懇切的敬愛,
安不得深重的憂心。

馬利亞重新坐下,
靠近些在主的腳前;
她的手放在主手裏,
她揀上了好名分,今天。
小燈盞裊著微煙,
馬利亞坐在主的影裡。
主低聲說:「馬利亞」;
她說:「我在這裡,拉波尼。」

[參考書目]
1. 趙紫宸的神學思想,古愛華著,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2. 趙紫宸的宗教經驗,邢福增著
(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社網站可供下載 http://csccrc.org/doc/c%204.4%20passage.pdf)
3. 趙紫宸於新中國成立前的本色教會理論與實踐,林愛儀著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網站可供下載
http://120.102.246.2/bulletin2006/2-4.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