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2014花東走春,淺嚐田園樂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還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其五>

年終歲首之時,池上的阡陌田野間正值油菜花盛開季節,雖然沒有採菊花的詩意和決絕塵世的脫俗,但走在田埂邊賞花之際,望向遠處的中央山脈,還是有那麼幾分陶淵明的悠閒。















第三次來到池上,除了要回家的那個早上短暫的出現陽光以外,仍然是陰雨綿綿的天氣,即便如此,還是期待著每個在池上的清晨,那是從萬安民宿前面遠望層層高山下似是無盡的稻田的最佳時刻。藍天白雲與金色陽光下的池上固然迷人,若是遠方有著濛濛晨霧繚繞在山間,又是另外一種氣氛。有著寬闊視野的池上田野,遠離車馬人群又恬靜怡情,確實能使一顆在工作與日常瑣事間疲於奔命的心安靜下來,享受氣定神閒的片刻。













隨著立春時節的到來,春節假期結束,曳引機就轟轟作響忙著展開春耕前的準備工作,亮黃的油菜花一排排倒下,成了養活首批秧苗的春泥,些許是土裡的小蟲被連同翻起,總是能看到一群群白鷺鷥興奮地繞著曳引機飛來飛去,一方方鮮綠盎然的秧苗則是暫時擱在田埂邊,待灌水之後,才見得到一束束秧苗亭亭玉立地站在水田裡,期待著在即將到來的綿綿春雨裡長大、結穗,屆時又將池上染成一片漫著稻香的金黃。













除了欣賞水田裡高山白雲的美麗倒影,這次也到鄰近的花蓮富里羅山村,體驗一下手烘米香的樂趣,這過程和小時候在街頭小巷看到的爆米香不太相同,米是一把一把的灑進拌了熱沙的高溫大炒鍋裡分批加熱,再用篩子篩出澎起的白米,接著把糖漿和橘皮加入爆香的白米,拌勻後放入模型中夯實壓緊,切割完就是又脆又香的爆米香。


















和池上比起來,依傍在山間的羅山村顯得小而美,即使如此,還是看得出小村落拼觀光的用心,從台9線拐進羅山村,主要道路又寬又直,入口不遠處還有座顯眼的遊客中心,附近的農會周圍還遍植各色鮮艷的花,村裡的民宿和鄉舍也頗顯整潔,除了有米香體驗以外,觀光客也可以選擇學習手作豆腐,還有當地的農家菜可以品嘗,雖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菜色,但白斬玉米雞肉質紮實有嚼勁、菜埔蛋厚實又有香氣、入口即化的梅干扣肉、還有香噴噴的富麗米,在在顯示出當地人純樸厚實的真性情。













從產地到餐桌,應該是最近流行的飲食概念之一,不過在遠古的陶淵明時代,田園詩人就已領略「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全詩內容如後附註)的樂趣,漫遊在花東小鎮之間,也最能體會到「園中蔬」清甜鮮香的美味,這些留存了溫暖陽光、潔淨空氣、肥沃土壤等各樣大自然精華的在地菜蔬,豈是化學肥料或是人工LED照明養出來的產品可以比擬,不論是在池上的主廚家庭料理餐桌還是馬太鞍濕地旁邊新開的餐廳裡,這些菜餚儘管沒什麼調味,咀嚼之間仍能品嘗的出淡淡的新鮮菜香,和每顆米粒香甜飽滿的氣味,實在是頗為可貴。














花東鄉土雖是地處偏遠,但也阻隔了水泥森林和烏煙廢氣的大舉入侵,在這裡常見的是有著大片蔥翠綠蔭的老樹,粗壯樹幹所撐起的豐厚枝葉看起來就像是一頂頂綠色的華蓋,哪像台北那些病厭厭的行道樹呢,這次在羅山村裡住的民宿,院子裡有好幾株高大挺拔的樹,不時有小鳥在繁枝茂葉間蹦跳鳴唱,想像盛夏時分在這濃郁綠意裡晃盪,其中的愜意自在真是叫我這個城市傻子羨慕呀! 也許有一天,我也可以哼著陶淵明的「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自娛娛人呢! 













在城市裡待久了,不諳農事的程度豈止是「草盛豆苗稀」,同時也不識「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苦,僅僅只能在假期當中淺嚐田園裡粗茶淡飯的樂趣罷了。雖然還沒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理直氣壯,從與民宿主人、餐廳老闆的閒聊裡,倒也能看出躬耕隴畝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看天吃飯似是沒有太多的資源與供應,不過應更能體會全心依靠神的道理。倚著鋤頭望向遠處的夕陽與飛鳥,應該不是對於世事的全然迴避,而是寄望在山水鄉野中尋找一份自由自在,看著從自己手裡所收穫的米糧、菜蔬、青茶與新酒,何嘗不是一種有著樂陶陶的滿足呢?

註: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陶淵明<觀山海經詩十三首其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